2011年4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南海一号”探秘》电视片摄制组在峰尾渔港造船厂拍摄福船下海“拔落令”习俗(刘宗训摄)
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位于湄洲湾南隅,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之陆岛。陆域面积1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可利用滩涂面积9000多亩,历史上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由于峰尾镇地居要冲,港阔水深,是海上船只进出肖厝港的主要海域航道和咽喉地带。
《圭峰黄氏族谱》载:明代圭峰建城后人口稠密,是时吾黄姓人丁昌盛,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多,执斧者有九十九人之多。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随黄氏造船业务的对外开展,不仅在泉港区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湄洲湾和惠安辋川、净峰、崇武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1958年组建的晋江深沪造船厂更是在吸收泉州峰尾黄氏等造船工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就了国家级水密隔舱福船代表性传承人陈芳财等。
福船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船型之一,以其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 “保寿孔”、水密隔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其它三种船型。
“黑舶五青案”船型就是福船制造的代表作,它源于元明时代官船上枪炮洞口的构造形状,因古船两侧船舷涂黑色油漆而得名,峰尾人也称之为“黑舶五枪孔”。当时,峰尾“黑舶五青案”的威名能与官船相提并论,峰尾人民为了祈求平安、防御盗贼,就在民间自发制作“黑舶五青案”渔船和模型。为别于其他地方仿造的“黑舶五青案”,峰尾福船上不同位置刻有十二生肖标记。现泉州海交馆展出的渔船上十二生肖名称位置电子图就从泉港区峰尾镇采风而得。
该项目的保护对中国四大船型鸟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广船(广东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较研究和“南海一号”探秘、飞行器的制造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加强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国际渔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5月,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组装龙骨、肚墙、肋骨的福船(黄嘉辉摄)
用竹丝挤塞粘缝(黄嘉辉摄)
涂石灰、钉钉(黄嘉辉摄)
树桅杆(黄嘉辉摄)
上桐油灰(黄嘉辉摄)
烘船、上漆(黄嘉辉摄)
安装驾驶室、生活区(黄嘉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