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化交流>>

共有 5842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表日期:2015年7月7日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王州 【编辑录入:admin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大家好!

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于2014815日至17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顺利举行。这是继20094月在泉港区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北管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盛会。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泉港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联合主办,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泉州师范学院协办,由泉港区文化馆、泉港区北管音乐协会和泉港区戏剧工作者协会共同承办。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有六十多人,分别来自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福州、厦门、泉州与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的专业院校与机构,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就海峡两岸北管音乐文化的历史流变、音乐形态、传承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互相交流学术观点。

本次研讨会收到与会论文共计33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从北管音乐的考源与流变研究、音乐形态研究、传承与发展研究等三个方面,对海峡两岸北管音乐文化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释。

一、     考源与流变研究

对于北管的源流及流变,目前学界的说法不一,许多学者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老艺人、与相关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北管的源流与流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中,主要探讨北管音乐文化的源流及其流变方面的论文共有9篇,分别是:王耀华《泉港北管部分曲目曲牌源流考》、潘汝端《台湾北管细曲之源流及其传播探讨》、李寄萍/吴秋红《中华古乐飘泉台 两岸北管姊妹花——泉州与台湾的北管音乐史缘探究》、杨丽霞《从南词到北管:滩簧流传闽台的例证研究》、陈良章《从唱词看北管的创新与袭旧》、郑荣达《北管古调〈将军令〉的比较研究》、杜洁明《十三音与北管弦谱的乐曲关系初探》、徐元勇《俗曲曲目名称、日本明清乐谱作品名称及北管乐谱名称》、周青青《泉州北管中明清俗曲的音乐流变》。以上学者的论文中,通过多维度比较的研究手段,在横向的区域角度的比较和纵向的时间角度的比较,将曲目或曲牌进行细致对照,从而探寻北管曲目的源流及流变。如王耀华的论文中,详细探讨了《四大景》、《玉美人》、《纱窗外》、《红绣鞋》、《湘江浪》、《出汉关》等六首曲目与江浙一带民歌的渊源关系。潘汝端的论文,从大量台湾早期文献资料的研究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大小牌从大陆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甚至再向琉球长崎等地流传发展至今。李寄萍/吴秋红的文章,从考古的物证入手,试探讨了北管形成之源流,同时也就海峡两岸北管的形态进行了一定比较。杨丽霞的论文,通过多方面比较,论述了漳州南词随移民传到台湾后,成为台湾北管的源流之一。陈良章的论文,尝试从泉港北管唱词探讨其与宋元时期南戏之联系。郑荣达的论文,对《将军令》这一多见于各地民间音乐的曲目进行横向比较,探讨了这首曲子的宗源关系。杜洁明的论文,探讨了北管与十三音之关系和应用之流变。徐元勇的论文,将俗曲、日本明清乐谱、北管乐谱的曲目名称进行比较,继而探讨他们之间的曲目关系。周青青的论文,试图梳理泉港北管的部分曲调脉络,分析其流变的音乐形态表现。

二、     音乐形态研究

本次会议论文中,有关音乐形态研究的论文共有12篇,分别是:李文政《台湾北管牌子的结构及其艺术》、吕锤宽《台湾的北管音乐体系及其分布与源流》、马上云《澎湖法教仪式后场之北管音乐运用》、王素青《独特的北管唱腔——泉州北管教学偶得》、林进辉《泉州北管的人文精神》、黄嘉辉《福建泉州北管演奏风格特色初探》、林雅《北管扮仙戏<三仙白>牌子研究—以有声出版物为对象》、齐琨《北管谱<梅花三弄>与清音谱<老三六>的结构与旋律比较》、周以谦《试述台湾乱弹唱腔中的生旦分腔现象》、李婉淳《偶戏音乐中的北管音乐及其艺术性》、宋瑾《关于泉港北管研究的若干设问》、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色彩探究》。

这些论文主要针对泉港北管和台湾北管各自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和阐释,探讨北管音乐的内在艺术价值与功能,继而探讨其美学的特征。

李文政的论文,将北管曲牌名称分类整理,而且从曲牌的结构形式中探讨北管的特质。吕锤宽的论文,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入手,对台湾北管音乐体系进行细致论述,同时还探讨了源流问题。马上云的论文,以仪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台湾北管音乐在法教仪式中的运用。王素青的论文,从自身教学的体会出发,探讨了泉港北管各个曲目的唱腔特点。林进辉的论文,从北管音乐的内容出发,讨论了泉州北管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黄嘉辉的论文,从北管的演奏技法技巧的运用入手,论述了泉港北管的演奏风格和音乐之美。林雅的论文,以有声出版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曲牌的运用特征,同时对不同出版物的版本进行比较。周以谦的论文,从曲谱对比的研究入手,讨论了台湾乱弹戏曲中的生旦分腔的问题。李婉淳的论文,从布袋戏、傀儡戏等偶戏的后场乐运用情况研究入手,探讨其中北管音乐的使用情况,同时还论及了艺人养成的问题。宋瑾的论文,以美学和哲学思辨的角度,就泉港北管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提出了几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曾华宏的论文,从地缘角度,探讨了从外传来最后扎根在泉港地区的北管音乐的地域性特征。

以上这些论文所涉及的论域明确清晰,学者们运用实证法、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北管音乐的各类形态表现进行深入探讨,阐释其美学特征。

三、     传承与发展研究

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是所有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学者一直在谈论和思考的关注点。在本次会议的论文中,这类论文的数量也较多,共收到了12篇。而且在前两个类别的论文中,虽分别侧重了海峡两岸北管音乐文化的源流与流变研究、音乐形态研究方面,但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北管这一音乐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探讨。

本类别论文包括了:郑荣兴《探讨台湾官方对北管艺术的保存与传承——以「梨春园」、「汉阳北管剧团」为例》、刘宗训《关于北管传承与创新之思考》、徐成彬、王义彬《“中性化”语境中泉州北管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吕安娜《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保护研究——以泉州北管为例》、曾宪林《传统社会与城镇化进程中北管音乐复合型人才之培养探究》、陈瑜《传统音乐的挑战与机遇——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北管保护与传承》、郑长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北管音乐——兼及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钟云虹《传承地方音乐任重道远--浅析推广<北管音乐>在校园中所尝试的操作方法的探究》、谷川《开创军少老中青戏曲型特色北管》、林荣成《让北管民间音乐奇葩在“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绚丽绽放——泉港北管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陈进传《宜兰北管子弟团成立原因初探》、郑其明《泉港台湾的人文历史渊源与北管文化的传播》。

在传承与发展这方面论文的论述中,学者们普遍表现出了对北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担忧的情绪,大部分学者根据自身学习经历、从业经历、研究经历等角度出发,论述的内容多涉及到社会发展现状对北管音乐乃至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北管音乐的发展现状阐述与原因分析;地方行政部门的政策与导向分析;资源整合与合理利用的探讨;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与发展问题探讨等。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前进,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那种环境和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要如何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们说不完的话题。

此次研讨会期间,与会者们还前往观摩了泉港、台湾两地北管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更进一步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管音乐的独特魅力。海峡两岸艺术家的同台表演,为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推动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研讨会”即将落下帷幕,此次研讨会既是学术的交流会,又是增进感情和友谊、促进互相理解的感情交流会,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文化土壤必将盛开着美丽灿烂的花朵。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谢谢!

5
  • 上一篇:
  • 下一篇:泉港首次组团赴台北管文化交流考察纪事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0595-87978003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