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非遗文化>>传统技艺 >>峰尾渔网具制作技艺

共有 5087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峰尾渔网具制作技艺

发表日期:2019年9月5日   作者:黄嘉辉 摄 【编辑录入:admin

渔网具制作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曾对中国的渔盐文化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峰尾渔网具制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技艺特征,是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近海养殖和捕捞生产传统技艺的缩影,应作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保护。

渔网具制作是手工技艺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其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关系密切。主要工具有网刀子、弯钩网刀、竹造网扣板大小10多种、网针大小10多种、剪刀、竹尺、比例尺、结绳套扣、工作台、小钩固板及组合完成网具的理想场地。材料有HDPE渔用单丝、合股线、绳、替代古时麻线、蚕织线。废旧钢线、替代古时竹片。工业浮子替代古时木制浮子。主要作品有三层网、流刺网、礁石网(四方目虾池专网笼)、八卦笼、深海火车笼,各种折叠蟹笼、秀渔笼、活鲜筐、养殖网箱、灯光鱿鱼网、拉网、诱螺小笼及研制发展海蛎挂养器、锭置网等。工序包括备料、滚线、线条扣入网针、绘图计算总目数、用不同规格的竹尺板织网、制作渔网具等六个。

峰尾半岛海域面积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可利用滩涂面积9000多亩,历史上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渔网具制作历史悠久,据刘宗训《峰尾明镇与圭峰文化叙略》载:“唐景龙年间(707-710),峰尾、沙格两澳渔业相继发展,就有了“举竿”、“牵流”、“腰缯”、“手撒网”等捕鱼作业方式;五代两宋时,峰尾人开始在浅海区“围堰蓄鱼”、“篱竭鱼”等,初步发展内海滩涂养殖。”用稻草、竹皮、藤草、粽线做渔具;又载:“元朝时,峰尾大街李姓人家在近海作“鲎尾网”,峰尾诚平村打银、洪厝渔户到湄洲湾附近布设“锭置网”(俗称“红礁网)。”明清以后,出现了手搓麻线,采用麻线粗俗结编为渔网套、网笼,柜架用竹片制造渔网具制作有所发展。1800年以后,国内有尼龙丝(蚕丝),刘联仲等采用蚕丝线编网。1900年至1950年,国外进口玻璃丝,渔民采用廷绳钓及流刺网作业,网笼渔具处于停滞状态。1952年,国家二级企业福建海洋渔业总公司成立,配套AD9E渔用单丝、线、绳索拉丝厂,首家授权惠安县峰尾做为闽南片区总代理;此时,渔民发展网具系列作业,但传统渔网具制作技艺仍有一定保留。

为保护和传承渔网具制作这一古老的技艺,刘锦泉、刘德辉、陈爱娥等组织渔网具制作师傅成立了泉州市泉港区渔丰渔网具厂,从事养殖业、捕捞水产业等渔网具手编加工制造和销售,为渔民发展各种养殖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为计生关怀基地,拥有就业员工128人,其中计生户58人(二女户员工22名),年产值400多万元。此外,泉港区峰尾等地还有不少家庭式的渔网具制作坊,对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渔网具制作工艺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渔航史以及近海养殖和捕捞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国际渔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20138月,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备料


滚线


线条扣入网针


绘图计算总目数


用不同规格的竹尺板织网


制作渔网具


 


 

1
  • 上一篇: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发展史
  • 下一篇:“涂岭红”红茶制作技艺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0595-87978003 | 图片新闻 |